起個早 來趟"新埔鎮踩風"
行程: 新竹市 我家->新埔 義民廟->新埔市區 吃板條->劉氏家廟->照門風景區 九芎湖->回程->上枋寮劉宅->溫暖的家
氣候: 炎熱
首站來到了新埔的義民廟
義民廟前的牌樓
壯觀
牌樓兩旁的大石獅
義民廟的正面
廟前的麒麟
此為"柱珠" 為石柱與地面的中介 多變造形亦可美化柱身
此為門枕石(又稱 石枕)
石獅多位於入口中門兩側 具有辟邪作用
廟的大門旁"對看堵"
都是 左青龍 右白虎
此為屋架某部份
斗座, 吊筒, 豎材...等等
吊筒下的雕塑多為民間人物故事
廟宇的屋頂造型通常極華麗 除遮風擋雨外 還兼具等級地位的象徵
此為"一條龍式"屋頂
騎在新埔的美麗稻田中 真正才能感受到"碩大既是美"
眼前矗立著 一座可跑高達300Km的火車鐵軌-它叫"高鐵"
此畫面真讓人感動 台灣是在進步中...
剛好一輛高鐵經過 瞬間進入了山洞
新埔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位於新竹縣新埔鎮
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是一座單進三橫一圍屋的翹脊建築。客家建築中所稱的「橫屋」,即為一般所稱的護龍。橫屋的屋頂,翹脊與馬背並存,是臺灣地區罕見的作法。劉家祠中央的祖先廳是整座建築的核心,也是劉家祠主要的祭祀空間,每年的春、秋二祭都在此處舉行
由低矮院牆所圍出一近似方形的前埕,則是家族聚會的場所。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
地址: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一○四號
(平常都不對外開放 所以只能在外向內觀看 至為可惜)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氏祖先瑞閣公之妻詹氏,攜延轉、延臼、延楹等三子,由廣東省饒平縣渡海來臺,暫居於竹塹鹽水港一帶。長子延轉(字學悟)於枋寮墾拓開基立業,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袒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泥磚築牆、茅草鋪頂。至同治元年(1862年)毀於地方變亂事件,次年重修時改為瓦頂。
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劉宅進行整修,由劉氏後嗣亦為著名匠師的劉福清主持,加建左右三槓橫屋,共費時十年,成為「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共計九十九間室,建築基地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規模宏大,顯示劉氏家族人丁之旺盛。
劉宅門廳上書寫「鐵漢家聲」堂號、正廳則為「藜照堂」,前者指宋朝劉安世及明朝劉公繹二人為人耿直,不畏強權,後人尊稱鐵漢;後者指的是劉向「祿閣校書,藜燄照十行之簡」的典故。兩者均有勉勵後代子孫多讀書、守法公正之意
新埔上枋寮劉宅坐東北朝西南,原是一座二堂六橫的合院式宅第;近年因為右外橫屋改建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而使平面呈二堂五橫形式。堂屋面寬達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是祠堂的總門面,外側兩開間為通道式的過廊。進入門廳後為中央的天井,兩側加迥廊,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
而堂屋兩側的橫屋則為生活的基本空間,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的大禾埕,是劉家人生活的重心,舉凡與族群生活、節慶、產業等等活動均在此進行
劉宅的特色在於其同時兼具有三合院與四合院式的配置精神,整體建築保持屋頂旁低中高,層層升起之形制,充分表現建築空間的尊卑倫理,中央的四合院強化了祠堂空間的重要性,也同時滿足了私密性與防禦性的需求,這種子孫圍繞著宗祠居住的建築環境,無形中讓客家人的家族觀念不斷地強化與傳承,這也是客家建築的特色之一
右開間
左開間
在建築構造上,劉宅只有入口門廳屋頂使用起翹昂揚的燕尾脊(翹鵝),其餘都採渾厚的圓頭馬背(棟頭),兩種屋頂構戚明顯的對比。牆體則採用就地取材的鵝卵石、斗砌或平砌紅磚及白灰粉刷的構造技巧
劉宅門埕旁的大榕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